图解 | 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,山西破浪前行

《周易》第十五卦是《谦》卦。

唐宋以前中国本土哲学的本原追问,以本末论为基本方法,这种思维在解决经验的存在之先问题上简洁有效,但也有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。由于理不可分,对理的认识、体悟便也不可分割,凡悟皆是一悟即悟。

图解 | 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,山西破浪前行

相比邵雍、周敦颐、张载,二程对体用思维的运用更显成熟。由于相与用高度相关,后人多不突出 相,甚至往往将相与用相混,而简化为体用论。总之,先秦汉代各家各派大都对本末论有着方法的自觉。在这里,本末之判很容易因情境不同而发生变化,经验性的本末论容易陷入相对主义与效用至上。将体用思维提炼出来作为佛教基本原理而有意识地论述,则要属《大乘起信论》,其对摩诃衍的解释正是基于体用思维,不过其中多了一个相的环节,这是佛学体相用思维的特色。

董仲舒主张天、地、人皆为万物之本的三本论,或进一步归纳为天(自然之天)、人(人文教化)二本论,天地赋予万物以形制,人赋予万物以秩序,三本或二本可以共存而不相乖离。用则被解释为先天之心,亦即天地万物之至理,而且用先于体,这就使用具有了超验色彩,使邵雍的体用论展现出了思辨哲学的努力。(陈寅恪: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》(与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》合订),三联书店,2001年,第13页) 当然孝文迁都洛阳之后的礼仪典章构建,为之贡献学养才智者不止王肃一人,另有被称作当世儒宗的刘芳、崔光等儒臣,也是可圈可点的人物。

道教之真精神 陈寅恪先生对道教的判教思想,也是在《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》中提出的。雅乃与康法朗等,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,为生解之例,谓之‘格义。陈寅恪先生针对此诗的最后一联写道:白乐天此诗自言已外形骸、了生死,而犹惓惓于座主高郢之深恩未报,斯不独香山居士一人之笃于恩旧者为然,凡苟非韦保衡之薄行寡情者,莫不如是。第五,新儒家就是继承了此种思想遗产而能够大成者。

凡新儒家之学说,几无不有道教,或与道教有关之佛教为之先导。遂捐弃故技,别求新知。

图解 | 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,山西破浪前行

陈寅恪先生在叙论中多有山东旧族字样,此系何指?旧族实即士族,其所特指,寅老给出了具体解释。大体上属于儒家范畴的阴阳五行观,也与道教有所交集。《隋稿》第二章为礼仪,长达六十多页,频引《随书》《北史》《资治通鉴》等史籍,还原隋朝掌政者如何修《礼》的情形。经寅恪先生考证,陶渊明出身于世奉天师道的溪族,所以没有向新潮流的佛教倾斜,是由于他对道教的自然说有进一步之创解,创造了一种新自然说(陶渊明:《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》,《金明馆丛稿初编》,三联书店,2001年,第320页)。

第三,法律与礼经具有同等重要地位。(其创造者慧思所作《誓愿文》,最足表现其思想。良以二种,俱名‘道故,得翻‘菩提,而为‘道矣。尤其关于男女性交诸要义,则此土自来佛教著述,大抵噤默不置一语,纵为笃信之教徒,以经神州传统道德所薰习之故,亦复不能奉受(陈寅恪:《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》,《寒柳堂集》,三联书店,2001年,第174页)。

所特别值得我们关注者,是寅老称三纲六纪的意义,在于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,颇近似柏拉图所说的理念。寅老所说的外服儒风之上可以内宗佛理,或潜修道行,其间并无所冲突,所证明者即是儒家的包容之义。

图解 | 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,山西破浪前行

此则人法两异,声采全乖。如楞伽中子注释言,或名为宗,或名为成,或云理也。

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,若玄奘唯识之学,虽震动一时之人心,而卒归于消沈歇绝。由于信徒们追求羽化成仙,相信某种药物 可以令人长生不老,于是可以作为化学先导的煮汞炼丹,便成为道教信仰者的日常课业。(陈寅恪:《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》,《金明馆丛稿初编》,三联书店,2001年,第36页)显然是在对于儒佛两家的比较中来确定道教的位置的。如果讲文化的脉系的话,寅老强调的是文化的正脉,也就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文化秩序和文化制度。近虽有人焉,欲然其死灰,疑终不能复振。对中国而言,也可以说因佛教的传入而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格局。

如果称儒家非真正之宗教是陈寅恪先生对儒家学说的判教,应是实事求是、无可异议之论。元和中,这位清名甚重的显宦以中书舍人的身份主掌贡举,待到将要离开此职时,夫人李氏劝他多置庄田,以为子孙后代的基业着想。

盖隋唐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,其建构过程与秦汉之相续宜有不同。寅恪先生悉引慧皎《高僧传》卷七之道生传,详论顿悟新义产生的具体过程。

盖慧远《大乘义章》对晋刘虬的五时判教说有所批评,曰:佛所说四阿含经五部戒律,当知非是顿渐所摄。而他对释家之判教,可以归结到一点,即他在《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》中所说的:释迦之教义,无父无君,与吾国传统之学说,存在之制度,无一不相冲突。

今敦煌写本备载莲花色尼出家因缘中其他各节,大抵与巴利文本相同。寅老说的模袭外来输入之学说技术一语,学说主要指的是对佛教的吸收,技术则是指医药和化学。然则道教之所以为中国自造之宗教,而与自印度所输入之佛教终有区别者,或即在此等处也。医药技术方面,因非本篇主旨,兹不论。

慈恩末伽之说,为翻译之问题。关于末伽菩提可否同翻译为道的问题,陈寅恪先生在《〈大乘义章〈书后》一文中也作了考辨。

如梵文之与希腊、拉丁及英、俄、德、法等之同属一系。佛教如上所述,也是经过了长期的中国化的过程。

以此之故,音韵训诂上,大有发明。故史上所谓的王肃北奔,其直接作用主要是带来了南朝的礼仪文化,此正是当时艳羡江左文物制度的拓跋氏所急需。

其中写道:吾中国文化之定义,具於《白虎通》三纲六纪之说,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,犹希腊柏拉图所谓Eidos者。崔群向其交底,说:前年放春榜三十人,岂非美田耶?夫人不同意此论,反驳道:若然者,君非陆贽相门生乎?然往年君掌文柄,使人约其子简礼,不令就春闱之试。寅老在援引这些文献之后,做出了总括性结论,写道:慧远之书,皆本之六朝旧说。仅专题论述,初步统计就有24篇之多。

第一,寅恪先生认为,道教不像儒家学说那样偏重于政治和社会制度,因而在思想上容易融贯吸收。民斋敬归依,早自净信,所以未变衣钵眷黄老者,实以门业有本,不忍一日顿弃,心世有源,不欲终朝悔遁,既以二道大同,本不敢惜心回向,实顾言称先业,直不忍弃门志耳。

从来新儒家即继承此种遗业而能大成者。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堪称史学之绝品,自是无有异词。

寅恪先生的《志愍度学说考》一文,即是专门探讨格义问题的宏篇。如不见信,谓是妄谈,请以此语,问彼西人。

酒神故事会,有酒有故事
喝葡萄酒也要选良辰吉日?